主页
分类
首页 > 古代架空

太平春 作者:山石先生(下)


亲爱的书友,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,可能导致更新不及时,访问最新更新请点击




Tags:年下 励志人生 平步青云 阴差阳错

  但徐秀却不会去草率行动,现在,放养就好。因为这是自动愈合的过程,只要在过程中不再出现更严重的刺激情况,好比天灾*,课税重税,就不用过分担心。显然现在江宁还不至于道那个地步。
  ……
  三世冤过后的水灾,之前的市场紊乱,一年多的时间忙忙碌碌,终于,徐秀回到了稍微平静的节奏,偶尔也可以出去踏个青,参加参加城中的文会,与学生们聊聊过去,谈谈现在,展望一下未来。
  不管在哪个时代,学生总是那样的性情,容易被人利用。可容易被人利用,不就代表学生心思简单,容易信任他人吗?这对徐秀是个好事情,毕竟舆论是掌握在文人手里。
  纵使江宁杂文在经济改善过后不再是小传单形式,而是一份薄薄的小册子的样子,也依然撼动不了文人的舆论掌控力。
  所以,他需要为了自己的名声去经营,经营下来的结果,也让他感到满意。
  江宁的市面越发繁荣,南门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,江宁商会的成员也多了起来,米面行的唐东家,布匹行的齐东家,都加了进来,掌柜的交椅也就随之增加。
  市井一派欣欣向荣之景。
  然而好心情,总是那样的短暂。
  又一波持续二十多天的不降雨,急坏了蒋山卿,引渠,水车,深井,忙的他脚不沾地,可依然使得他忧心忡忡,绝收的危险,笼罩在了江宁数十万亩的农田上空。加上先前的十天,整整一个多月不降雨,徐秀的眉头越皱越紧,可以预见的旱情将会袭来。
  若仅此而已,显然动摇不了徐秀的心性,可当梁行履行徐秀的安排,带人走遍了江宁全县,所整理出来的数据,更是让徐秀的脑袋都为之一疼。
  只见他写道:江宁县较去年少户万有奇,农田四万四千亩有奇。
  徐秀久久才揉着脑门道:“似乎,这才是最大的麻烦?”
  众人默然不语,答案显然如他所言。
 
☆、第91章 大旱灾东南旱
 
  后世修武宗实录的时候,如下记载:
  正德三年七月,东南六府旱灾。上知之。
  ……
  时间慢慢来到七月,海龙王还是没有下雨的意思,干旱还在持续。
  照这个样子继续下去,农田里的粮食旱不旱死,谁也不能说出个绝对来,可歉收的可能性,却绝对会是个事实。
  旱灾果然于徐秀所担心的那样席卷而来,从邸报上得来的消息,不光应天府,就连苏州府、松江府、常州府、镇江府,包括浙江的杭州府,都遭到了规模庞大,持续时间久的大旱灾。
  一场席卷东南的大旱灾,已经可以预见。
  而江宁,连着两年遭灾,先是水灾,后有旱灾。
  农民的日子早就难以为继。
  虽然在蒋山卿累的人都快瘦了一圈的努力下,极力的扩大水利河渠的建设,却还是难以挽回所有的损失,此时他与徐秀站在农田旁边,不发一言。
  徐秀蹲下身子,看着眼前的场景,很是心疼。
  庄稼轻轻一撮,就会碎成渣滓。
  蒋山卿低着头道:“大人,江宁县可能最好的结果,就是往年收成的三成。”
  “只有三成吗?”徐秀继续盯着已经开裂的农田,听了这话,头一次有了一种浓重的挫败感,老天爷的力量,谁能够对抗的了呢?
  回头见蒋山卿一脸纠结,徐秀安慰道:“三成很好了,我还以为要绝收了。这段时间辛苦你了。”
  这三成,全部是离水源地更近的地方。
  虽说江南地区地处长江附近,出现大范围旱灾的可能性很小很小,可还是出现了。
  既然不可逆,那就只好做好承受可怕后果的准备。
  徐秀道:“不必自责,子云你做的很好了。”
  “谢大人。”
  连续两年的灾害,老百姓绝对无法承受,为了不出现逃难的情况,江宁县便果断保证,甚至请县学生带着江宁杂文下乡宣传,如果到时出现绝收的现象,江宁县绝对不会不管,一定会尽最大努力,保证大家能够度过难关。
  可又不敢说的太死,每家粮行收一半的粮食,瞬间就让常平仓一举突破百万石的大关,义仓更是被先前其他不是米面行,但又紧跟着邹望行动的商贾堆得满满的,当时谁都知道江宁县要粮食,能用粮食换个平安,那就再好不过,徐秀也是刻意这么引导。
  但当两者相加,不过百二十万,这很可能就是坚持到来年的数量了,徐秀心中的底气,却又不足了,话到出口,才由不得他不谨慎。
  每一次送邸报来的时候,徐秀都会第一时间翻看,他需要知道朝廷的安排,因为收税的日子快到了,如果不能落个减免,最起码也得给一个延后交税的说法,不然这日子就更难熬。
  巡按御史已经将东南的情况上奏了朝廷,可只有上知之三个字,也就是皇帝知道了。
  徐秀遗憾的道:“看来一切就等着秋收的情况,朝廷才会给说法了。”
  转过头对老秀才道:“先生,恐怕华亭也难熬啊。”
  老秀才点头道:“来信了。”
  虽说父母已经先去,可小贞村还有他诸多的亲戚,特别是伯父,虽然不苟言笑,却十足给了自己足够的方便。读书的钱,可都是徐辉父亲的支持啊。
  摇头,他无法再等待朝廷的消息,现在就算及时下雨,也没有多大的可能挽回农田的损失。
  田里一撮就碎的庄稼看的他心疼。
  古代科技远远不如后世,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更是聊甚于无。
  全靠着平时各村各里的里仓存储应对,可江宁连续两年招灾,谁都知道,那里空空如也。
  徐秀写起了文书,南京城有的是粮食,他需要南京的支援,作为辖县,他有这个资格去提这个要求。
  然而恳请南京粮储支援江宁,目前只能是徒劳,波及东南的大旱,目前没有看到停止趋势,任何一个有关负责的长官,都不敢轻易的就打开粮储的大门。
  不光徐秀看的明白,任何有点观察能力的官员也看的明白,甚至各大商贾,各王公贵族,各地主土豪,也都明白,歉收一定,绝收不定,那么现在,谁还敢轻易的放粮呢?
  不偷偷的购买粮食等着大发一笔,都不好意思说话。
  江宁县的情况,也只能是自理。
  徐秀收到回文,到是温和,言说东南大旱,朝廷赈灾,最大的可能就是从南京城粮储调拨,到时候支援整个东南,自然会有江宁县的一份,稍安勿躁即可。
  如此,江宁县也不好多说些什么。
 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,徐秀道:“梁县丞。严格关注城内农田交易的情况。”
  自从先前发现江宁县少了一万多户,也就是数万人的人口,农田也少了几万亩,他就知道,这一定是土地兼并。
  多发生在灾害及百姓困苦的年月。
  他却是不知道,从弘治十七年弘治皇帝身子大不如前,松弛对朝政的控制,一直到正德元年这不足两年的时间里,整个大明少田四百万顷,少户三百万户的可怕数字。
  四百万顷,是个什么概念?大明洪武朝有田八百五十万顷多,弘治十七年,也在八百多万左右,而两年的时间,整个帝国的农田,少了一半,自然不是这些田不见,只是在数字上,不见了。
  细思恐极。
  如果徐秀知道这些,他一定会浑身发冷。他一定会知道,自己要替大明打打方向盘,是个多么艰难的事情。
  梁行也明白此间道理,他道:“田不会平白无故消失,人口也不会平白无故没有,大人有何思考?”
  人肯定还在江宁,没有那么容易走脱的,可现在要找黑户,难度却又十分大,徐秀无奈道:“眼下旱灾事急,我们只有先控制住既有良田不要被侵占,农户不要再逃离,至于那少掉的几万人,几万亩地,只好事后再说了,但事情,不能一样一样干,县丞辛苦一些,多关注关注,多搜集搜集情报,多加加担子。”
  梁行他用的很顺手,这么久接触,也知道是个可以信任的人,自然愿意给他多加担子。
  梁行认真的道:“是,绝不辜负大人。”
  增加担子,就意味着增加了权力,梁行自然知道其中的好处,故而也不会埋怨多干活之类的。
  旱情一天比一天严重,或者说在这么多日子不下雨过后,每过一天,造成的各种反应都是原先的倍数,难以做加法。成片成片的农田开裂,一个个池塘渐渐露了底,往日流水潺潺的小何,也变得无精打采,逐渐断流。
  徐秀这些日子很少在县衙待着,他在田垄地头,他在河渠旁边,他在打井旁指挥,可以说整个江宁,无处不存在他的身影,忙忙碌碌虽是一方面,可他的内心却十分惶恐,两个月,就是去京城都能有三个来回了,可他的一枝梅还是没有回来。
  因为,许进公的书信……已经到了,平安返乡。
  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,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害怕,只好沉醉在工作之中。
  一派公事公办的态度,基本没了往日的从容,有的只是严谨。
  老百姓似乎都感受到了徐秀的悲天悯人的有心,甚至有了江宁县寝食难安,忧心百姓的好评价。
  全身心投入工作,徐秀的脑子转的非常快,如今农活继续干下去,也没了多大意思,劳役,也用不了那么多。
  放任农村闲散劳动力继续就这么闲着,是个无法接受的事情。
  无奈的徐秀只好要求江宁商会的建设增加进度,增加南门建设的速度,多招收人,农村闲散劳力,虽然他很愿意去用善良的心思去看待,但一旦农村里青壮年劳力闲下来,精力充沛的他们肯定闲不住,而他们基本不识字,也不懂什么大道理,治安也就会跟着下降。
  老秀才很不满意他的这个论点,徐秀也知道农民最善良,可后世看到的经验告诉他,农村有大量的闲散文盲劳动力,必然会引起社会治安的下降。
  如今农村早就是一个情绪敏感的地方,辛苦劳作一年,眼看全部化为泡影,是个人都会心痛,是个人都会情绪不稳,如果在稍有差池,火药桶瞬间就会爆炸,若是引发严重后果,就得不偿失。
  江宁县也只能不得不以自己的恶心思以己度人了,暗道一声罪孽。
  要求江宁商会让他们上工,要求他们去扩建南门水道,离着城更近一点,反正现在枯水期,容易的多。要求他们去修路,银子的花费反而是个不怎么严重的事情了,江宁商会目前有掌柜十五家,旗下四十多号商铺,生意好做了不少。
  当量上去,钱也就到手了。
  更有江宁杂文各种宣传,虽然商会的银根一直很紧,但还是能负担的起的。
  如此安排之下,乡村的火药桶算是降下了温度,城中因为有了更多的劳动力,消费水平也就更多,徐秀看的明白,只有消费出去,财富流动起来,这个市场才会繁荣。
  眼下,老百姓的情绪安抚的很好,社会安定,就是有些小偷小摸,在徐秀的毫不留情之下,强势弹压,也恢复了往日的平和。
  能够做到这个地步,惊呆了许多人的眼睛。
  谁都不能不承认,那就是江宁县的确是个有能力的官员,在其他各县都为旱灾扰乱的焦头烂额的时候,江宁县,却一枝独秀那样的平和,不去农田里看,根本就不会认为这是个遭旱灾的县城。
  张璁佩服道:“东家将来能上地方志的循吏传。”
  循吏者,通俗讲就是能干活,不挑事,地方志,那只能是江宁县一县的地方历史。
  徐秀显然不这么认为,他有更远大的目标,道:“能干活的官员其实很多,不挑事的官员也有很多,但为什么显得不多?那是因为各种掣肘太多,上有长官压着,底下有油吏地方大户挤着,理不清这些,又怎么做事?能干活,不挑事,又能搞斗争,三者合一,才能做事,孤儿循吏才显得少。可是,秉用你觉得我会是不挑事的人吗?”
  显而易见,那封《十取其三疏》早已经搅得朝廷到处在吐口水,对喷,若说不挑事,显然不是。
 
上一篇:清江引+番外 作者:bishop
下一篇:常欢谢+番外 作者:古物先生

声明 :本站内容转至互联网,所有资源版权均为原创者所有.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,及时删除!站内所有作品、评论均属其个人行为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